一、外部經濟因素影響
始于美國的金融危機,導致國際經濟持續不景氣,我國經濟也退出兩位數增長。作為“晴雨表”的報業廣告,告別了持續十多年的高增長。報業廣告的下滑幅度與經濟增幅的下降呈正相關,這個因果關系是清晰的。十八大之后,我國經濟進入新的轉調期,同時全面推進深化改革,一系列政策對報業廣告產生重大影響,其中以房地產政策和停止醫藥廣告影響最大、最為直接。
不難看出,全球經濟低迷、國內經濟增幅下降,是報紙廣告持續大幅下降的重要原因;政策性因素導致都市生活類報紙廣告“支柱”動搖,是出現斷崖式下滑的直接原因。
二、新媒體的影響
新媒體對報紙廣告的直接影響是導致廣告分流。“2014年互聯網廣告預計將占全球廣告支出的23.6%,首次超過報紙和雜志廣告份額的總和(22.7%)。2016年互聯網廣告預計將占全球廣告支出的28.3%。在中國市場,互聯網廣告的市場份額將達到31.5%,預計2016年將超過43%。”
與分流廣告份額相比,互聯網和新媒體巨大而深刻的影響,是在不同層面挫傷了人們對報業的信心。“報紙不行了”的議論,比事實本身更具蠱惑性、影響力。某些行業廣告投放的偏移,便帶有此蠱惑的因素。報業“寒冬論”乍起之時,報紙忙活著辦所謂“實體”,從種植養殖到加工銷售都有,結果未見成功者,后來又普遍涉足房地產業,多是“挖一勺就走”,雖賺得不菲的“一次性收入”,卻形不成產業,沒有后續收入,而且影響了對報業的專注和對未來的思考。
三、產業層級低和內部結構性矛盾影響
我國報業產業化改革始于上世紀九十年代,但“事業單位企業化管理”的定性延用至今。本世紀初開始組建報業集團,但掛牌的居多,并未實行嚴格意義上的公司化改革,法人治理結構不健全,人員身份轉換遺留問題較多。與行政機關相比,報社大多沒有了財政支持,自收自支、自負盈虧,是名副其實的企業;但與企業相比,其內部管理和運行機制“機關化”明顯,不僅天然帶有行政級別,而且形成了與行政區劃相一致的難以逾越的條塊分割。
處在這樣的發展階段,產業層級低是不言而喻的。突出表現就是產業鏈條短。廣告與發行是收入的主要來源,而廣告仍處于簡單的“出售版面”階段;發行則是黨報微利,都市生活類報紙無一例外“巨虧”,報價低、版數多,虧空則需要廣告來彌補。由此造成報紙經營的結構性矛盾:一方面,辦報和經營“分不開”,影響了廣告經營的健康發展;另一方面,發行“巨虧”使得報紙形成了對廣告的“絕對依賴”,揠苗助長、飲鴆止渴的現象隨之出現。
分析這個結構性矛盾,發行“巨虧”是關鍵環節。長期以來,我國報紙種類過多、結構不合理問題突出。面對激烈競爭,各報不斷擴充版面,廣告價格、廣告行為亂象環生,不僅耗費大量人力物力財力,也傷及報紙的公眾信譽和社會形象。
四、長時間掙錢“容易”的代價
始于上世紀末,報業廣告進入“黃金期”。百分之三十甚至更高的利潤率,使其他行業垂涎,許多企業躍躍欲試進軍報業,但最后止步于辦報的政策門檻。市場準入限制,避免了報業重復其他行業的慘烈競爭局面,當房地產、汽車、醫藥廣告“三柱擎天”的局面出現時,報紙廣告人飄飄然起來。腳踩三個支柱,報紙似乎有充足的底氣,對互聯網新媒體的影響不屑一顧。這是報界與學界對報業“寒冬論”產生分歧的主要原因所在。不僅如此,掙錢容易還使得他們忽略了對一個基本事實的思考:三個支柱行業是否屬于正常發展發育、是否合乎國家的政策走向、是否可持續?報業的高利潤率有無持續動力和收入支撐?
時至今日,報業有必要反思:如果在“日進斗金”之時主動調整廣告結構,主動推進改革,打牢事業發展的地基;如果面對行走在路上的“寒冬”,不管是否互聯網和新媒體寒潮裹挾的,冷靜分析趨勢、深刻把握走向,今天面對全球經濟不景氣和國家政策重大調整,就會多一份從容,多一份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