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發起“亞投行”,相當于在世界上擺放了一個支點,而中國布局的“一帶一路”,其實是在支點上架起了一根連接世界東西方的杠桿。
那么,接下來中國該撬動世界了!
踏上這個蹺蹺板之前,中國已經做了充分的準備,準備進行一場裂變!
變成一個巨大的能量團!
激發這股能量的源動力,就是國家號召的“大眾創業、萬眾創新!”。
只有變市場驅動為資本驅動,發動全民性的生產和勞動,中國經濟才能繼續保持高增長!
一個叫創業,一個叫創新,這兄弟倆個將合力推動中國下一輪的運轉!
而創業要解決的是如何進行資本運作,創新要解決的是如何實現技術升級。
所以:中國的問題其實就是資本和技術的問題。
我們先來看看資本層面。
毛澤東時代的中國是計劃經濟,鄧小平時代的中國是市場經濟,而習大大時代的中國,將進入更高層次的資本經濟。
那么,為了由市場驅動到邁向資本驅動,中國經濟正在進行三大轉型:
第一個轉型:從“印鈔票”模式切換到“印股票”模式
繁榮了10年的房地產終于走到了盡頭,靠投資拉動經濟也是一條不歸路……如今中國實體經濟越來越乏力,我們終于明白,鈔票增發只是經濟增長的外在。
切換到“印股票”模式,這里的“股票”指的是創業者的股權,是股權投資。
不是指傳統上的股民購買的“股票”,那種是已經在四級市場流通的“股票”,是已經流通了三輪后被炒的虛高股票,因此傳統股民才是跟風者,也注定是中國這輪經濟轉型的犧牲品。
而創業者手中的股權,也是一種“配額”,是一種可以坐享其成的財富。
怎么使社會上產生大量的“股權”呢?
國家將通過IPO注冊制,降低企業上市門檻,引導社會資金流向初創型企業,幫助其實現直接融資,從而激發大眾創業的熱潮。
因此,中國人的財富一共經歷了四種形式的變遷:
1、計劃經濟時代的糧票;
2、市場經濟時代的存款;
3、市場經濟時代的房子;
4、資本經濟時代的股權;
第二個轉型:變“債權”主導型為“股權”主導型。
在債權主導型經濟時代,金融機構把錢“借”給企業謀發展,比如銀行就是企業的拜把兄弟,但是這位拜把兄弟只愿跟企業同富貴,不愿跟企業共患難!
當經濟處于上行期,銀行會錦上添花,主動、過度的放貸給企業。
而一旦經濟進入下行期,銀行就立刻釜底抽薪,絕不會雪中送炭,這使下行的經濟雪上加霜,這也是中國銀行盈利模式和監管模式決定的。
而股權主導型經濟,金融機構將錢“投”給企業,占有企業股份。
當企業經營困難的時候,股權能夠風雨同舟;
企業高速成長的時候它會獲利退出,能起到調節經濟增速、使經濟可持續發展。
第三個轉型:變“少數人”游戲為“全民型”運動!
在市場經濟時代,很多資源看似是共享的、公平的,其實是少數人占有的,而且先占資源的人會給后來者設定門檻!
比如傳統的私募基金門檻就很高,而且是利用信息、技術和人才等資源的不對稱,效率不對等的基礎上去獲利,它的理念、模式和業態也讓很多百姓覺的太遙遠。
而在互聯網+時代,私募基金將進入全民參與的黃金時代,眾籌、P2P其實都屬于私募,這些都是大眾行為,金融游戲不再高高在上,開始滲透到人們生活各個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