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新常態、適應新常態、引領新常態,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國經濟發展的大邏輯,是我們認識、探究和謀劃經濟發展的總依據和“金鑰匙”。如何正確認識、適應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避免出現片面性、簡單化的誤讀和理解,以及借“新常態”為“不作為、懶作為”做“擋箭牌”等不良傾向,筆者認為起碼應該處理好以下十大關系:
一是要處理好憂患意識和堅定信念的關系。提出經濟發展新常態以來,恰逢我國經濟發展下行壓力不斷加大之際。因此,首先應該肯定,認識和分析經濟發展形勢,一定要有憂患意識;但另一方面,一定要看到經濟下行的根本原因在于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特征和我國面臨的國內外經濟形勢,并不可怕,也是可控的。在經濟發展新常態下,一定要對我國經濟發展充滿信心,堅定的信念是成功的一半。習近平總書記去年5月第一次提出“新常態”時,就是從“增強信心”說起的,他指出:“我國發展仍處于重要戰略機遇期,我們要增強信心,從當前我國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特征出發,適應新常態,保持戰略上的平常心態”。
二是要處理好增速趨緩和“第一要務”的關系。經濟發展新常態的特征之一就是從高速增長轉為中高速增長,增速趨緩。在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后,增速趨緩的同時,伴隨著經濟發展方式的艱難轉變和經濟結構的大幅調整,經濟發展所面臨的新情況、新問題更為復雜和嚴峻,經濟發展這個“第一要務”不但不能弱化,而且更為重要和緊迫。今年2月1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政治局會議上強調,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經濟發展基本面沒有改變,我們必須毫不動搖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切實抓好發展這個第一要務。
三是要處理好市場決定和擔當作為的關系。適應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需要重視和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以市場為導向,主要靠市場發現和培育新的增長點。但市場決定和政府作用是統一的、辯證的,不可偏廢。對于各級領導干部而言,在新常態下,更要振奮精神,勇于擔當,大膽作為,特別是要從我國后發國家現代化的特殊背景出發,積極探索政府與市場關系的最佳組合,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努力推進經濟發展。
四是要處理好不唯GDP和穩增長的關系。在經濟發展新常態下,必須拋棄過分追求GDP、唯GDP的做法,更加注重建設生態文明,重視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益。與此同時,還要看到,對于我們這樣一個發展中大國,倘若經濟增長沒有一定的速度,改善民生、生態環保等也可能無力保障。因此,不唯GDP絕非不要GDP,而是要正確處理不唯GDP和穩增長的關系,客觀、科學地對待GDP指標,努力實現穩增長目標。因此,在2015年經濟工作的五大任務中,穩增長排在第一位。當然,我們講的穩增長,是要追求更有質量、更有效益、更利于就業、生態友好型的增長。
五是要處理好“內”與“外”的關系。在經濟發展新常態下,我國經濟同世界經濟越來越緊密地聯系在一起,經濟發展的“內”“外”關系日趨重要。就我國經濟增長轉入中高速而言,最決定性的因素當然是內在的發展階段所致,但也與世界經濟狀況密不可分。在經歷了金融危機后的“大衰退”后,全球經濟正步入“新平庸”時代:較低的經濟增長率伴隨較高的失業率。就中國經濟發展的國際地位而言,2014年中國經濟規模超過10萬億美元,成為全球第二個經濟規模超10萬億美元門檻的國家。同時,中國對全球經濟增長的貢獻依然高居第一。就中國經濟同全球經濟的關系而言,在“新常態”之下,中國經濟和全球經濟的互動方式正在重構,全球經濟再平衡進程提速。由于消費超過投資成為中國經濟增長最大引擎,出現“中國制造”讓位于“中國需求”和“中國市潮的趨勢。因此,無論是看待經濟增長速度,分析經濟形勢,還是認識、適應和引領經濟新常態,我們都必須重視處理好“內”“外”關系。
六是要處理好“新”與“舊”的關系。經濟新常態是從舊常態發展轉化而來的,是一個發展變化的過程。我們一方面要拋棄舊的片面強調增長速度、過度依賴投資拉動和資源消耗的方式方法,另一方面也不能將“新常態”與過去割裂,而是要堅持重要戰略機遇期和基本面總體向好的判斷,探索把握重要戰略機遇期變化了的內涵和條件,改變經濟發展的方式和結構。
七是要處理好“機遇”與“挑戰”的關系。我們既要看到新常態中的有利因素,也要看到新常態中的困難和挑戰。就消費而言,模仿型排浪式特征的消費階段基本結束,擴大消費就不那么容易了;就產業而言,由于傳統產業相對飽和,單靠投資刺激就不好使了;就出口而言,全球總需求不振,我國低成本比較優勢發生了轉化,出口發展更為困難。但是,我們同時也要看到“利”的方面,看到新常態下經濟發展的新動力:諸如戰略性新興產業、以現代服務業為主的第三產業、傳統產業向中高端邁進、消費創新和消費熱點、區域創新發展、科技創新和信息化等等。
八是要處理好“常”與“特”的關系。新常態中的“常”主要是從全國宏觀上和經濟發展總體上講的,是對全國經濟社會發展總體特征的概括和提煉,具有很強的戰略性和指導性。但這并不能代替各地區、各部門的“特”,即特殊性。我們國家幅員遼闊,各地經濟發展水平參差不齊,都具有各自的特殊性。我們要避免將“經濟發展新常態”的各項具體特征絕對化,避免出現千篇一律和“同構化”,就要處理好“常”與“特”的關系。因此,一定要結合各地區、各行業的實際情況,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創造性地認識、適應和引領新常態。
九是要處理好“變”與“不變”的關系。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特別強調,“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沒有改變我國發展仍處于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的判斷,改變的是重要戰略機遇期的內涵和條件;沒有改變我國經濟發展總體向好的基本面,改變的是經濟發展方式和經濟結構。”在經濟發展新常態下,一定要處理好“變”與“不變”的辯證關系。這里的“變”,就是轉方式、調結構、上臺階,就是進一步深化改革,培育和完善市鋤制;這里的“不變”,就是重要戰略機遇期的判斷沒有變,我國經濟發展總體向好的基本面沒有變,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基本路線方針沒有變。
十是要處理好“務實”與“求道”的關系。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新情況、新問題層出不窮,特別需要弘揚求真務實和探求規律的“釘釘子”精神。在新常態下,對于各級領導干部而言,要有一種振奮的精神狀態和良好的心態,這就是既要積極務實,一切從實際出發,干實事,出實招,埋頭苦干;更要對客觀規律持尊重、敬畏態度,善于學習調研,善于獨立思考,善于探求規律,從而尋找和抓住經濟發展新機遇,創造性地適應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