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關于“中國制造”喪失競爭力、甚至已經“四面楚歌”的聲音著實不少。中國游客熱衷赴日購買智能馬桶蓋和電飯煲、部分知名外資企業削減在華產能、東莞等地一些傳統勞動密集型企業經營困難等現象,似乎也折射出中國制造業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壓力與挑戰。
也正是依托這些現象,一些觀點甚至認為,最遲到今年年底,“中國制造”就會遭遇一波倒閉潮,中國經濟和社會將遭遇失業率高企、產業空心化等嚴重沖擊。
那么問題來了,“中國制造”真的在“崩盤”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
持唱衰論者,有的是出于對宏觀數據的片面理解,有的則完全是出于對華冷戰思維在經濟層面的延續。但是不管出發點是什么,他們的共同點都是只盯著經濟下行壓力下中國制造業面臨的不利形勢就妄下判斷,而不是客觀、全面、冷靜地“看清”中國制造業內在的真實情況。
眾所周知,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白手起家”發展成為“世界工廠”,靠的就是強大的制造業實力,但“中國制造”也長期面臨缺少核心競爭力,技術水平、品牌價值不高,勞動密集型產業集中等問題。而這恰恰是最近幾年來特別是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后所著力解決的。
我們看到,聯想在收購ibm個人電腦業務后逐漸成為pc和筆記本電腦行業的全球龍頭,華為不管在通信設備領域還是在手機品牌上,都在全球占據越來越重要的地位,而剛剛誕生不到5年的小米,已經迅速成長為中國市場市占率第一的手機品牌,令全球手機行業刮目相看,而其迅猛擴張之勢,依舊沒有停歇的跡象。這幾個簡單的例子,難道不足以說明“中國制造”不但沒有崩潰,而且正在經歷脫胎換骨嗎?
另外,外資真的在大規模逃離嗎?如果跳出一個個具體案例,我們會發現,無論是從新增外企數量還是實際利用外資來看,權威數據都不支持這樣的判斷。
商務部的數據顯示,剛剛過去的2月份,中國新設立外商投資企業1565家,同比增長49.7%;合同外資金額1107.3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69.4%。1月至2月,中國新設立外商投資企業3831家,同比增38.6%;實際使用外資金額1381.9億元人民幣,同比增17%。這無疑給了外資撤離論有力的回擊。
來自多個美國在華商會最新發布的市場調查報告顯示,大多數歐美企業依然對中國市場保持樂觀。而在一些外資產能轉移轉產的背后,則是這些企業受多重因素影響主動進行調整的市場考慮。
我們不能否認,“中國制造”在轉型期面臨這樣那樣的問題,但“看清”而不是“看輕”,必須理智看待“中國制造”自身吐故納新、合理調整產業結構的陣痛與希望。當然,還要“看清”的是中國企業和社會正在全力爭取產業制高點的巨大努力。近期以來,工業4.0成為國際關注的產業方向所在,只要稍加留意,就能看到中國也已提出相適應的一系列新理念、新思路。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作2015年政府工作報告時提出,制造業是我們的優勢產業。要實施“中國制造2025”,堅持創新驅動、智能轉型、強化基礎、綠色發展,加快從制造大國轉向制造強國。這是“中國制造2025”首次出現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將為中國制造業未來進一步轉型發展注入強勁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