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網刊登時評人韓玉印文章表示,中國游客瘋搶日本馬桶蓋幾乎斷貨的報道,刺疼著每一顆“中國心”,大家都在不停地追問著同一個問題:看似技術含量并非很高的小電器和家居用品,難道久負盛名的“中國制造”也完不成?
文章分析,對此,“中國制造”也非常委屈:我們不是制造不出來,太“高大上”的產品在中國沒有市場。
真是吃飽了撐的,舍近求遠到日本就是為了搶購馬桶蓋。眾所周知,服務態度并不是中國游客到國外消費,甚至到日本搶購馬桶蓋的充要條件,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價格合適。有媒體報道,洋奶粉中國價格是原產地的4倍;一塊在內地售價為2700元的瑞士進口手表,將包含17%的增值稅392元,30%的消費稅623元,11%的關稅267元。即使同為“中國制造”,在國外銷售價也只有國內的一半不到。看看,與在國內購買相比,簡直就是白賺旅游。
怎么會“當地不養當地貨郎”?對此,一位在中國制造業行走了幾十年的作家分析認為,造不出的原因可能性有三,即不會造、不愿造和不能造。
高尖端的國防技術都難不倒我們,那么是什么原因不愿造和不能造?這是由“特定市潮決定的,而這個“特定市潮受消費者構成因素影響,因為中國“葫蘆型”結構,最大的是中低層收入,其次是中高層收入。
當面向市場時,中國企業家首先著眼的是葫蘆形結構中的體量更大的那一圈。因而,高級商品的中國市場,企業采用高定價策略獲取利潤,采用比高定價略低的定價來覆蓋中間收入階層。中國游客瘋搶日本馬桶蓋,在某種意義上說是“中國制造的棄兒”。
文章指出,無論如何,“中國制造”能否掃除與市場經濟不匹配的障礙,都必須充分認識到“蒼蠅也是肉”,而且這些“會走路的錢包”還是一塊不小的肉,“中國制造”將他們納入自己的消費群體,即是搶購馬桶蓋給我們帶來的重新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