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網刊登財經評論人譚浩俊文章表示,去年的財政收入增速與經濟增速還是基本匹配的。因為,去年的經濟增長速度為7.4%,也創下了24年來的新低。只是,財政收入增速與經濟增速匹配的時間來得太晚了,財政收入高速增長的時間也太長了。
眾所周知,自1994年實行分稅制改革以來,財政收入就象脫了韁的野馬一樣,一路飛速狂奔,完全失去了理智。因為,在這段時間當中,經濟發展并沒有財政收入增長數據反映的那么美好,也沒有那么多的財源可以確保。也正是因為各級政府對財政收入增長的要求過高,房地產市場的發展才會變得沒有理智。由此帶來的是實體經濟被邊緣化,實體產業資本大量向非實體產業、特別是房地產業等轉移,導致實體經濟空心化的現象不斷加重。
文章稱,也許對征收部門來說,他們的行為都是合法的,是依法征收。但是,依法征收的依據是否充分,稅率、征收范圍、征收時間等是否合理,就很難說了。為什么相關國際組織始終認為中國的稅負在國際上名列前茅,而中國相關職能部門在不愿承認的同時又拿不出中有力的證明依據,就是這個原因。
也正因為如此,去年財政收入增速重新回歸到個位數,應當說是一個非常好的結果,也是一次新的發展機遇。
由于財政收入始終以高于GDP兩倍左右的速度增長,財政支出也水漲船高。因此,各級政府都已經對財政收入增長產生了“快速”的依賴感,都已經習慣于快速增長,而無法接受增長速度放慢。尤其是出于對財政支配的考慮,更希望財政收入能夠一直保持很快的速度增長。不僅如此,財政收入也已經成為地方政府之間相互比拼、比政績、比成就的最主要工具之一。很多情況下,相信兩個實力相差不大的城市,還會在每年的財政收入增幅、總量等方面比個臉紅耳赤、拼個你死我活。如此,財政收入就象一把尖刀,常常地扎在企業的身上、扎在所有納稅人的身上。
實際上,從企業目前的實際情況來看,真的已經沒有了確保財政收入繼續高速增長的條件和基礎,甚至連代速增長的條件也沒有了。尤其是中小企業,不僅要面對稅負高,還要面對融資成本高、社會保險費繳費基數高、各種攤派和罰款高、勞動力成本高等各種高負擔、高問題。如果再不能在稅收上給企業一點優惠、一點寬松,相當一部分企業都將陷入困境,并有可能被迫關閉或破產。
尤其需要注意的是,隨財政收入水漲船高的財政支出,實質已經暴露出越來越嚴重的使用效率低下問題,二十多年來快速增加的財力,并沒有真正發揮公共財政的作用,沒有形成真正意義上的公共支出。更多財政收入,被非公共行為、非合理支配行為所控制,形成財政收入分配結構的嚴重不合理。不然,教育、醫療、衛生等不可能成為社會矛盾的焦點,住房也不會成為困擾廣大居民的新問題。
據悉,在已經召開了省級兩會的28個省份中,已有26個省份明確下調了2015年報GDP增長目標。也就是說,GDP觀念已經有了一定轉變不。但是,對財政收入增長的觀念,是否也應當有所轉變呢?是否也應當下調財政收入增長目標呢?要知道,GDP增長目標是否下調,完全是政府的事,與百姓關系不是太大。而財政收入增長目標,則直接關系到廣大居民的生活質量。至少,能夠有效帶動就業和居民收入增長。
文章提出,既然財政收入增長已經進入了拐點,已經回歸到個位數了,何不主動調整一下,使其更加符合經濟發展要求,符合財政收入增長規律,使其回歸到理性狀態呢?如果能夠把財政收入的增長目標調整得低一些,最好是低于經濟增長目標,有的甚至可以負增長,那么,企業的積累就會多一些,員工調資、提高福利待遇等也就有了基矗在此基礎上,再加大金融改革力度,從根本上解決融資貴的問題,合理調整社會保險費的繳費基數,降低繳費標準等,企業也就會步入良性循環,應對外部形勢變化的能力也就會強得多。
各級政府應當抓住財政收入回歸個位數的機會,并充分利用好“八項規定”等帶來的財政資金損失浪費問題得到有效改善的機會,下調財政收入增長目標,給企業一個喘息的機會,給居民一個增加就業和提高福利待遇的機會。如果這樣,也算是財政收入增速創23年新低帶來的一次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