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國家郵政局新聞宣傳中心與北京印刷學院青島研究院、印刷與包裝工程學院聯合推出的《中國快遞領域綠色包裝發展現狀及趨勢報告》正式發布。
報告指出,鑒于當前的市場競爭環境與現狀,快遞包裝無論是在可降解、循環等環保材料的使用上,還是在回收、處理與再利用上,均存在難以克服的困難。目前快遞包裝存在的幾大問題如下:
首先,快遞運單在保存期滿后回收利用尚有難度。
目前還沒有針對封套的回收利用;
膠帶、塑料袋以及塑料填充物污染問題最為突出。
為此,報告也給出了一套綠色可行的包裝方案:
一是做好源頭把控。做好減量化,從生產原料、包裝設計和包裝使用等方面進行減量化,同時還要嚴把采購關,充分考慮采購的物料環保性,選購環保的包裝產品。對于消耗量較大的塑料袋和編織袋,不使用有毒有害材料的制成品。尤其是編織袋,可以部分采購能夠循環使用的帆布袋或者塑料中轉箱,逐漸替代和減少一次性編織袋的使用。根據測量,一條帆布袋的成本為15元左右,相較于1元左右/條的編織袋,兩者的采購成本雖然差距很大,但一條帆布袋能夠重復使用約二十次,平均成本可以降到0.75元/條。
二是提升環保意識。規范快遞員和快件包裝員的操作習慣,指導操作人員科學地對產品進行適度包裝。
三是建立回收體系。首先快遞企業應鼓勵企業內部循環使用,對于使用過的封套、包裝箱等,都可以二次利用;其次多方要共建回收體系,一方面采取措施鼓勵快遞員回收包裝,與快遞網點定點回收相結合,另一方面將回收的包裝統一出售給相關生產企業,進行再利用。報告問卷調查顯示,79.69%的快遞員表示愿意配合快遞包裝回收工作。其中,69.07%的快遞員更傾向于定點回收的回收模式,20.31%的快遞員更傾向快遞員上門回收。
四是推行新興技術。包裝生產環節應當加大產品技術研發力度,研發非環保材料的替代產品,優化現有技術及工藝,提高再生料在產品中的使用比例及產品性能。在包裝使用環節,應借助信息化手段減少或避免過度包裝。
五是加強監管力度。首先應對相關標準進行實施更新,與行業發展相匹配;其次可增設強制性條款,相關部門需要加強對快遞包裝所有參與者的監管,對不合格不安全的包裝企業采取嚴厲監管措施,從而確保合格產品在市場流通。
最后,還要消費者樹立快遞包裝低碳化理念,增強全社會的綠色意識,將快遞包裝通過回收渠道進行回收。
【中紙每日觀察】近年來,商品的過度包裝造成了資源浪費、環境污染,受中央“厲行節約,反對浪費”的影響,包裝企業的經營受到了不小的沖擊,而作為包裝原材料之一的紙,由于具有成本低、質量輕、易加工、可回收降解等特點,在四種包裝材質(紙包裝、塑料包裝、玻璃包裝和金屬包裝)中逐漸占據了主導地位。加之網購等電子商務的興起,紙箱的市場前景還是有的。
瓦楞紙箱作為最主要的紙包裝產品,在我國瓦楞紙箱行業發展初期,絕大多數中高檔紙箱印刷機械都依賴于進口,不少瓦楞紙箱生產企業因無能力購買昂貴的進口設備而購買了相對便宜但技術落后的設備,印刷品質差、效率低的設備影響了這些紙箱生產企業的市場競爭力,設備升級、技術改造或許是其唯一出路。環保已成為當今時代主題,紙箱作為可循環利用資源,包裝企業不能只著眼于生產,還要做好廢棄物資源的回收利用,實現清潔生產,可持續發展。 (評論為中國紙業網原創,轉載請注明出處,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