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第一財經日報》委托廣東藥學院公共衛生學院推出的《農村學校兒童衛生現狀調查研究》,為“愛·永不停紙”公益項目提供了啟動原動力和數據支撐。
項目運行三年至今,孩子們的日常用紙能否保障?用紙習慣是否得到改善?他們的生活因此有什么改變?老師和家長們對于活動的感受如何?
三年后,《第一財經日報》委托武漢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調研隊,帶著這些問題再次走進海南省洋浦第一小學、成都市龍泉驛第十小學、上海市閔行區育苗小學、青島市嶗山區姜哥莊小學四所合作學校,通過科學研究方法對學生、教師和學生家長進行回訪調研,了解三年的供紙活動對小學生用紙習慣的改變和衛生意識的影響,檢驗活動必要性和改進空間。
據悉,回訪調研四地共回收有效問卷338份。其中,男生151人,女生186人,缺失1人;被調查的學生中,230人來自農村,占總數的68%。
調查結果顯示,“愛·永不停紙”公益項目啟動后,便后不使用紙巾的人數降為0人,使用濕巾或專用護理濕巾的人數增加了60%。這說明活動開展之后,學生的衛生意識明顯增強,并且由基本衛生需要上升到護理需要。
從問卷調查的整體數據來看,86%的學生非常同意參加了“愛·永不停紙”公益項目之后,自己的衛生習慣得到了改善。97%的學生希望繼續得到紙巾,超過98%的學生認為自己在未來的生活中會堅持良好的衛生習慣。“愛·永不停紙”公益項目基本達到改善學生用紙習慣和衛生習慣的目的,同時意外地提高了學生的環保意識,得到學生的一致認可。“愛·永不停紙”持續運作非常有必要。
用紙習慣改善明顯
陶智宇是海南省洋浦第一小學五年級學生。三年間,陶媽媽發現孩子在生活習慣上的許多改變:“她現在跟我們出去吃飯都會提醒我們要環保、要節約;她自己也會把擦鋼筆的紙留著使用,并且教育弟弟要重復使用;我跟她爸爸冬天泡腳后,她會提醒我們把水留著沖廁所。”
不僅如此,“像我在家里,也是用清風的紙巾,大概那種12筒一提的紙巾,家里一個半月左右就用完了。我們家老太太用紙比較快,小孩就會去提醒老太太節約,也在無形中改變了我們大人的這種用紙意識。”
通過“愛·永不停紙”公益項目改善用紙習慣、提高環保意識的,顯然不是只有陶智宇及其家人一個人、一個家庭。回訪調研結果顯示,被調查學生使用的紙巾類型以抽紙和卷筒衛生紙為主。22%的學生使用小包餐巾紙,33%的學生使用卷筒衛生紙,44%的使用抽紙,仍有4名學生存在著使用作業本或書本當生活用紙的不健康習慣。
尤其是用紙習慣改變上,調研組發現,在進行配對樣本T檢驗后,被調查的小學生在參加公益項目前后的用紙習慣存在著顯著性差異,小學生在擦手、小便和大便后的用紙類型有明顯的變化(p<0.05),而在擦嘴紙巾方面沒有顯著變化(p>0.05)。
公益項目后,便后不使用紙巾的人數降為0人,使用濕巾或專用護理濕巾的人數增加。說明活動開展之后,學生的衛生意識明顯增強,并且由基本衛生需要上升到護理需要。
數據顯示,參加活動后,小學生不擦手的行為亦明顯減少,由過去的23人下降到4人。統計顯示,參與公益項目后,小學生平常擦手選用紙巾和手帕,擦嘴以紙巾為主。在如廁方面,超過九成的學生小便后有擦拭的習慣,超過50%的學生使用普通紙巾來擦拭,有36%的學生選擇濕巾或專用護理濕巾來擦拭。
調研發現,選擇擦拭的紙巾類型在性別方面有明顯差異(p<0.05)。女學生整體衛生情況良好。超過1/3的女學生在小便后有使用濕巾或專用護理濕巾的良好習慣,接近2/3的女學生在小便后使用普通紙巾擦拭,說明女學生衛生護理意識較強,懂得用專用紙巾來呵護特殊部位的健康。近1/5的男學生在小便后不使用紙巾,這或許與男女生理結構差異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