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時識竹 中年研竹
追溯張齊生與竹子的緣分,還得從他的出生說起。1939年1月18日,張齊生出生在浙江省淳安縣的一個小山村。因為地處竹業大省浙江,張齊生的家鄉自然也是竹林遍地。竹子,在童年就走進了張齊生的生活。但命運似乎總會給成功者更多磨難作為考驗,張齊生也不例外。張齊生8歲那年,父親早逝,母親開始獨自撫養6個孩子。過早品嘗到生活艱辛的張齊生與竹林相伴,傾吐心事,也學會努力與珍惜。母親勞作的背影、可供玩耍放松的竹林,這兩幀畫面大概就是屬于張齊生的故鄉印象。
1956年高中畢業時,同學們紛紛報考航空、機械、化工等工業建設熱門專業,而張齊生卻猶豫了。來自山區的他,帶著試圖將家鄉樹木物盡其用的赤子之心,毅然選擇當時偏屬冷門的木材機械加工專業。在完成大學系統的專業學習后,張齊生留校任教,從事木材加工工藝的教學和研究。日子一天天流逝,竹子似乎也漸漸淡出張齊生的生活。

故事原本停在這里,也是皆大歡喜。但在1979年,命運為他安排了轉折。那一年,張齊生帶領學生到安徽黟縣開門辦學,眼望漫山遍野的蔥郁翠竹,黟縣時任領導對他感慨:“木材越來越緊張,張老師,你們要能幫我們把這么多的竹子利用起來,那可為我們縣作大貢獻了!”一番語重心長的話,讓張齊生久久不能平靜。故鄉的竹林、鄉親們用竹子編籮筐、制農具的畫面漸漸浮現眼前。從黟縣回校不久,張齊生作出一個重大決定:調整研究方向,從木材轉向竹材。這種調整意味著放棄自己駕輕就熟的研究領域,從頭開始。那一年,張齊生40歲,他與自己默默約定:希望借用竹子改變竹農貧困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