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噸鋼利潤不夠買一只冰棍 部分企業遭遇政策“孤立”
之所以造成產能過剩,除了政策因素,在企業層面很大程度上來自于中小企業盲目追逐行業利潤,引發低水平重復競爭。
記者近期走訪了十家中小制造業企業,從記者見聞來看,當前制造業在發展中面臨的問題不容忽視。
產能過剩仍舊突出,同質競爭愈演愈烈。在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創新能力不足,產能過剩問題突出”的問題再次被提及。以鋼鐵行業為例,近兩年,兩噸鋼利潤時常換不來一只冰棍,正是鋼鐵行業產能過剩的最真實寫照。
中山市八達機器制造有限公司業務經理任道冠稱,由于制造業行業門檻不高,行業協會的統籌偏于業務而非強制,競爭激烈的問題一直普遍存在。“尤其是那種稍微投資就有利潤的制造行業,企業擠破頭往里進。”
部分小型企業負責人希望,在銀行融資、技術研發、辦公租賃等方面,國家能夠給予一定資金支持和政策導向。一些發展相對成熟的企業盡管也有類似想法,但更期望國家在提高行業門檻,抑制“壓價式”競爭上能夠加強宏觀協調。
濟南新天科技有限公司鈑金裝備事業部負責人郭玉璽向記者“吐槽”,作為一個中型制造企業,通常既享受不到大企業的融資待遇,也享受不到小微企業的創業優惠,有一種“政策孤立感”。
專家指出,既然我國提出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妥善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系,那么就應充分信任市場,讓其發揮對淘汰落后產能、重整競爭秩序的作用。各級各部門應盡量減少林林總總的政策直接扶持,避免企業依賴“政策軟飯”,讓市場公平競爭。
此外,外資“出逃”也敲響傳統生產優勢下降的警鐘。受制于人力成本快速上漲,部分外國制造企業鐘情中國市場的同時,卻將生產制造外遷。
“這是中國制造業傳統生產優勢正在下降的信號。”大族激光鈑金裝備事業部市場總監張雷說,目前少數外資制造業外遷對其生產經營還沒有直接影響,不過,本土企業應從中有所覺悟。中國制造業的利潤不能再依賴廉價的勞動力資源,從培育競爭力上找出路才是最可靠的長遠打算。
部分企業負責人認為,少數外資企業外遷對國內原有配套企業可能會產生一定影響,但對宏觀經濟的影響是有限的,畢竟這些企業外遷的大都只是生產基地。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特別顧問朱森第認為,外資最看中的還是中國的市場。隨著技術要素越來越重要,勞動力成本對于利潤的影響將不那么明顯,外資未來在華投資制造業依然會有不錯的贏利前景。
外貿疲軟倒逼企業拓內需 結構性“用工荒”日趨加劇
在走訪中,企業主大都反映,出口形勢相比2008年雖有起色,但同高峰時相比仍有不同程度下降,而且海外市場需求一直疲軟,短期內仍未看出有明顯起色的跡象。盡管企業意識到拓展國內市場的重要性,但卻面臨新一輪企業扎堆內需帶來的激烈競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