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9日,東莞市政府常務會議審議通過了《東莞市成長型企業人才扶持試行辦法》、《東莞市鼓勵柔性引進海外專家來莞工作試行辦法》、《東莞市名師、名醫、名家特殊津貼管理試行辦法》、《東莞市技能人才培養五年行動計劃》、《東莞市人才入戶管理辦法》、《東莞市條件準入類人才入戶實施細則》、《東莞市積分制人才入戶實施細則》、《東莞市企業自評人才入戶實施細則》共八項人才政策。其中,東莞對于各類人才的補貼標準位居國內城市前列。
市長袁寶成表示,東莞對人才的需求是求賢若渴,多多益善。東莞對人才的服務也不能止于補助和獎勵,還要打造符合人才需要的環境和氛圍。同時,要嚴把政策關、做好效果評估、確保把好事辦好。政策制定上,在人才來東莞的起步階段,政府要加大支持力度,打消人才的“后顧之憂”;人才在東莞的發展階段,要發揮企業的主體作用和人才自身的作用,使人才有“用武之地”。
企業人才資助標準最高2萬元/人
為加快東莞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轉型升級,壯大東莞產業人才隊伍規模,會議審議通過了《東莞市成長型企業人才扶持試行辦法》。成長型企業范圍包括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大型骨干企業,成長型中小企業,各類研究中心、重點實驗室,新型研發機構等六個類別,規定了扶持對象的學歷、來莞時間、勞動關系、年齡、戶籍等主要條件。
資助標準分三個檔次,一次性撥付。第一檔為本科(或初級職稱),6000元/人。第二檔為碩士(或中級職稱,或上年度在莞納稅額超過3萬元),1萬元/人。第三檔為博士(或高級職稱),2萬元/人。對研發投入比例大、人才聚集度高、經濟貢獻大的成長型企業,實行“一事一議”,給予企業一次性人才培養補貼。
海外人才引進一人補貼3萬元
《東莞市鼓勵柔性引進海外專家來莞工作試行辦法》明確了適用范圍和引進對象。適用范圍包括事業單位、內資企業。引進對象重點是具有特殊技術專長和國際一流應用技術的外籍人才,以及長期在海外工作的中國籍人才,也包含“銀色人才”。
補貼標準包括用人單位引才補貼(引進一人補貼3萬元)、海外專家生活津貼(一次性補貼2萬元)和中介機構引才獎勵(引進一名獎勵5000元)三項補貼。
“三名”人才每年最高補貼5萬元
《東莞市名師、名醫、名家特殊津貼管理試行辦法》提出,名師津貼由市教育局負責,每三年評選一次。在三年管理期內,分三檔發放津貼:第一檔每年5萬元;第二檔每年4萬元;第三檔每年3萬元。
名醫津貼由市衛生計生局負責,每三年評選一次。在三年管理期內,分三個類別發放津貼:一類每年5萬元;二類每年4萬元;三類每年3萬元。
名家津貼由市文廣新局負責,每三年評選一次“文化名家工作室”,按照文學、音樂舞蹈、戲劇曲藝等類別進行扶持。每個工作室扶持經費總額20萬元(按30%、20%、50%比例分三次劃撥)。
人才培養每年財政投入4400萬元
《東莞市技能人才培養五年行動計劃》提出,用5年時間,每年安排財政投入4400萬元,實施行動計劃。目標為到2020年,技能人才總量達到100萬人,培養電商創業人才10萬人,開展企業技能人才評價1萬人,培養國際化技能人才5000人等。
重點實施建設國內一流職教城、勞動力技能晉升培訓補貼、高技能人才國際培養、扶持民辦學校發展、技能鑒定改革發展、職業技能競賽、企業技能人才評價、企業“首席技師”津貼、技能大師育才及“一鎮一品”和電商創業技能人才培養等十項行動計劃。
此外,會議審議通過了《東莞市人才入戶管理辦法》、《東莞市條件準入類人才入戶實施細則》、《東莞市積分制人才入戶實施細則》、《東莞市企業自評人才入戶實施細則》,重點從新增企業自評人才入戶、放寬條件準入、調整積分入戶和放寬入戶政策有關計劃生育、落戶直系親屬房產、父母投靠的限制條件等方面予以修改。
其他議題
明年臭氧濃度要比2014年下降6%
南方日報訊 為積極應對目前臭氧污染形勢,保障人民群眾健康,市政府常務會議審議通過了《東莞市臭氧污染防控專項行動計劃(2015-2017)》,提出一年打好基礎,臭氧濃度不高于2014年水平;兩年初見成效,臭氧濃度比2014年下降6%;三年顯著改善,臭氧濃度比2014年下降12%,基本達到空氣質量二級標準。
市長袁寶成強調,要積極引導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對于傳統企業不能“一概而論”,更不可“一關了之”,要通過政策的引導、技術的改造,不僅提高企業的排放標準、環保標準,還要鞏固、做強東莞衣、食、住、行產業鏈條。
東莞防控重點為臭氧、PM2.5的共同前體物VOCs和NOx,重點控制時段為夏秋高溫季節(7月至10月)。重點區域為南城、東城、莞城、萬江、寮步、大嶺山、厚街、長安、虎門等9個鎮街,重點行業為家具、制鞋、印刷、表面涂裝等VOCs重點排放行業和火電廠、造紙等燃煤發電供熱等NOx重點排放行業。
根據《行動計劃》,東莞將實施VOCs總量控制、區域限批政策和工業鍋爐區域限批政策。其中,環城路范圍內和各鎮街中心區域(由鎮街自行劃定)為禁止準入區域,不再建設新增家具、制鞋、印刷、涂裝、化工等VOCs排放行業項目(市重大項目除外);莞城、東城、南城、萬江等街道環城路范圍外區域以及厚街、大嶺山等5個位于市區夏季上風向鎮街為嚴格控制區域,實施VOCs排放行業項目“2倍總量替代”;除上述區域外的其他區域為一般控制區域,VOCs排放行業實施“減量替代”。
全市將推行生豬肉品統一凍鏈配送
南方日報訊 為進一步強化生豬肉品質量安全監管,市政府常務會議審議通過《東莞市生豬肉品統一冷鏈配送實施方案》,決定從2016年起,在全市范圍分步穩妥推行生豬肉品統一凍鏈配送,采用全封閉式專業車輛運輸,實現肉品從屠宰場所到流通領域無縫對接。
2016年1月1日起,已實行生豬肉品統一配送的16個鎮街(石龍、長安、黃江、樟木頭、常平、大朗、橋頭、橫瀝、東坑、企石、石排、茶山等12個鎮,以及莞城、東城、南城、萬江四街道),在本鎮街轄區范圍內實行統一冷鏈配送。2016年5月1日起,統一冷鏈配送工作實施范圍擴大至全市各鎮街。
補貼標準方面,東莞對新購置生豬肉品冷鏈配送專用車的定點屠宰企業(符合條件的運輸經營企業),財政給予一次性補貼。1.4噸以上(含)每輛車補貼3萬元,1.4噸以下每輛車補貼2萬元。補貼資金由市鎮兩級財政各承擔50%。補貼程序方面,申請人向鎮街申報,鎮街查核后上報市農業局;市農業局會同市財政局復核、公示資金發放。